古人書房中的文房用品展示
作者:佚名|分類:百科常識|瀏覽:86|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22
文房雅器是古人饋贈給我們心靈的珍貴禮物,它們世代相傳,照亮了現(xiàn)代人的精神殿堂,賦予了悠久文化以深厚的情感溫度。
在德州博物館內珍藏諸多文房雅器,或質樸寧靜,或精致實用。我將通過介紹硯臺與水盂,讓大家領略古人“一人獨世界”的閑適慢生活風采。
寒冬暖硯墨香四溢
最初的硯臺源于原始社會的研磨工具,初期形態(tài)簡陋,僅用小研石在平滑石頭上研磨墨丸成墨汁。直至漢代,隨著人工制墨的出現(xiàn),硯臺開始廣泛使用并呈現(xiàn)變化,硯面上雕刻藝術初現(xiàn),配有蓋子和足部,但主要以實用為主。六朝時期,硯臺材質轉為陶器和瓷器,多數(shù)帶有足部。唐朝以后,硯臺設計更加多元化;明清時代,硯臺在功能上兼具實用與審美欣賞價值。
德州博物館第二展廳中,一座國家一級文物——鼓形水溫硯引人注目,看似低調內斂,卻實用性超凡。它形似扁圓小鼓,內部空心,一面有一半月形出水孔,冬季可注入熱水以防止墨汁結冰。硯臺及孔邊飾有黑釉和泡釘痕跡,表面未上瓷釉,古樸而獨特,雅致而不失精巧。
游客們對古人創(chuàng)意的贊嘆背后,實則是古代文人的情感與品格的映射。試想,在雪飄的冬日,文人酌一杯清茶,向暖硯中倒入熱水,執(zhí)墨條于袖間懸腕,心平氣和地在鼓形水溫硯上研磨出濃淡適中的墨色,無視塵世紛擾。研磨這門藝術要求輕柔緩慢,過急或過緩都會影響效果。這一系列細致入微的過程,體現(xiàn)了文人從容不迫的氣質,有序而不失優(yōu)雅,既謙遜又自信,將藝術融入生活,看似平凡的日子實則蘊藏著他們深邃的精神世界。每日的堅持與長久的熱情,都濃縮在這硯臺之上,展現(xiàn)出“一人獨世界”的悠然慢生活。
文房雅器中的第五寶
眾所周知古代文房四寶,卻鮮有人提及被稱為第五寶的水盂。

水盂,又稱硯滴或水丞,主要用途是為硯池添水,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出現(xiàn)。
作為文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研墨過程中必定離不開水盂。因其小巧雅致,最能體現(xiàn)文人墨客的審美品味與內心情感,古代文人對水盂格外重視,生活時日夜相伴,甚至死后也要隨身攜帶以作陪葬。水盂已滲透于日常,不僅是文人追求靜謐閑適生活的象征,也是他們精神寄托的一種象征。
德州博物館第二展廳內,陳列著一件唐三彩水盂,國家一級文物地位顯著。高約4.8厘米,直徑最大為12.5厘米,輕盈的造型與精致的雕工相得益彰,內部施以黃、綠、褐釉,色澤純正;外飾黃色云紋,邊緣猶如浪花翻騰,彰顯唐三彩工藝巔峰水平。
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,也是厚葬風氣興起之時。唐三彩是這一時期的特色低溫釉陶器,形態(tài)生動逼真,色彩豐富,多用于陪葬。精美絕倫的唐三彩水盂應運而生。2015年,德州博物館的這件唐三彩水盂在全省183萬件館藏文物中脫穎而出,被評為最具歷史、藝術和研究價值的“齊魯瑰寶”之一,在全省進行了一年的巡回展覽。

一方硯臺配一尊水盂,便是一個人的世界。千百年來,這些文房用具負載著生命的活力,它們是古代文人精神的物質表現(xiàn)。因為它們的存在,文人們在歡樂與沉靜中找到了生活的平衡。他們將這些“寶物”視作珍寶,通過與之的精神交流,繪制了歷史變遷的畫卷,書寫了人間悲歡,更描繪出中華千年文明的壯麗圖景。
本文的文字和圖片由德州博物館獨家提供
(責任編輯:佚名)